财税申报
热门资讯
- 报税是什么意思呢?会计报税是怎么报的?
- 在异地开分公司都需要什么?怎么在异地开分公司流程
- 代理记账的业务范围包括哪些?
- 找代账公司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代账公司?
- 新公司注册流程步骤;注册新公司具体流程
联系我们
联系人:刘女生
电话:13516651502
邮箱:487722988@qq.com
地址:惠州市惠城区下埔路宏城商务大厦312
财税申报
记账凭证填写样本(记账凭证填写样本图片)
这个东西你只要记住一点。有借必有贷记账凭证填写样本,借贷必相等。。至于科目看你是新成立的企业,还是以经运转的企业,之后才能决定你下什么科目。楼上说的是会计分录。编制方式。只能解决你这一个问题。如果你以后在发生这样的情况你怎么办。如果你认识其它会计的话,而且是你的朋友。你可以给他的电话。这是最快的方法。。(其实你问任何一个会计问题时他都会很高兴的告诉你。因为你他当老师了,呵。)希望对你有一定帮助。
按新的会计准则;公司刚开业,还没有正式生产前,所有的费用都进管理费用-开办费,即你的分录是:借:管理费用-开办费工 贷:现金
求出纳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填写样本。。。。。
出纳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按会计凭证记账,凡是与现金和银行存款相关的收入或支出记账,其他的不记。
举例说明:9月20日提取现金100(借:库存现金100,贷:银行存款100);9月25日销售收到现金500(借:库存现金500,贷:主营业务收入500);9月30日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
现 金 日 记 账
月 日 摘要 对方科目 借方 贷方 余额
9 20 提取现金 银行存款 100
9 25 收到货款 主营业务收入 500
9月30日结转成本与现金无关,不登记“现金日记账”。
银行存款日记账
月 日 摘要 对方科目 借方 贷方 余额
9 20 提取现金 库存现金 100
其他与银行存款无关的不登银行存款日记账。
注意事项:
1、及时登账,做到日清月结,经常核对,账钱相符。
2、定期(每月至少一次)与会计核对现金。
3、定期到银行拿对账单,做银行存款调节表,与银行存款对账。
4、对每笔报销款项核对发票金额和发票真伪,避免错账和假票。
5、如果日记账登错了,用红笔在手工账错误的一行划双线,等于取消了这个记录,再把正确的用蓝笔登记在后面。
根据你的问题序号来回答:2、你填写的应该是流水账(只是内部核对时候的账目,而不是对外的账簿)的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帐。4、按照你收到的发票的内容对号入座就行,会计凭证按照编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你买东西后收到的发票)和记账凭证(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两类。凭证编号:--记账凭证分:a.付出(款)凭证(根据填写的内容又分为现金付出凭证和银行存款付出凭证,编号的时候各排各的)b.收入(款)凭证(根据填写的内容又分为现金收入凭证和银行存款收入凭证,编号的时候各排各的)、c.转账凭证三大类.在登记账本的时候凭证编号例如:一笔业务填写的记账凭证是付1(数字编号是根据报销的日期排序,贴原始凭证可以几笔业务都贴到一份记账凭证上面)那你就填写“付1”;摘要:就是付款干什么了;对方科目:如果你是购买办公用品、餐费、报销差旅费、那就写“管理费用”(流水账,不需要填写对方科目这些,只要记录好收支款的日期及为什么收支款就行!)借贷方:银行和现金帐都是--收入记录到借方,付款记录到贷方;5、现金日记帐和银行日记帐每一笔都要结算出余额。6、第二天不需要写承前日之类的,换页的时候当页的最后一行只填写余额,在摘要那里写“过此页”,在新页上第一行,摘要上写“承前页”还是只填写余额。7、每个月月末登记完最后一笔业务的下一行用“本月合计”“累计”结算出本月借贷方发生金额及余额和累计借贷方发生金额及余额。8、第二个月不需要写“承前月”之类的,直接继续登记第二个月发生的业务就行。补充:建议你有时间多翻翻你们公司之前的会计记录的账簿及凭证,如果不方便翻看学习,那就找一本会计基础书仔细看看。
只有一栏金额的记账凭证如何填写?
借:制造费用 8300 科目写在第一行借方 金额栏写8300
管理费用 1900 科目 写在第二行借方 金额栏写1900
销售费用 1200 科目写在第三行借方 金额栏写1200
贷:累计折旧 11400 科目 写在第四行贷方 金额栏写11400
只有一栏金额的记账凭证,金额是一栏的前面科目那是并排两行的,把科目分为左右两边就行了。 例 借:现金 贷:银行存款XXXX 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或分录凭单,是指财会部门根据审核确认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载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确认会计分录,作为记账直接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记账凭证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原始凭证进行分类、整理,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运用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分录,据以登记账簿,是会计人员的会计凭证也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