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记账

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区别)

作者: 惠州注册公司 发布时间:2022-08-16 15:27:36

一、税法的概念直接税和间接税。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基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内容就是税收利益的分配。

二、税收的本质。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税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税收具有非直接偿还性(无偿性)、强制义务性(强制性)、法定规范性(固定性)。

三、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有剩余产品,社会前提是有经常化的公共需要,经济前提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层条件是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594春秋时代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才出现的。

四、税收的作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之一,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五、税收制度构成的七个要素

1、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关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2、征税对象,又称征税客体,是指税法规定对什么征税。

3、税率,这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反映了征税的程度。税率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全额累进与超额累进)和定额税率三种基本形式。

4、纳税环节,是指商品在整个流转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阶段。

5、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主体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具体时间。一般的按次与按期征收两种。

6、纳税地点,是指缴纳税款的地方。一般是为纳税人的住所地,也有规定在营业发生地。

7、税收优惠,是指税法对某些特定的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免除部分或全部纳税义务的规定。从目的上讲有照顾性与鼓励性两种。

六、现在的税收分类及税种。按现在大的分类,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和其他:

1、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

2、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4、财产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等;

5、行为税:印花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6、其他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

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从问题分析,所提问题题文应如下图所示:

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区别)

  答案:反映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实行高积累、高速度,迅速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等特点。

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就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扩大剪刀差为代价,高投资高积累,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中心,快速发展。历史原因嘛,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苏联……其实更早,自从十月革命开始,苏维埃俄国以及其他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都面临着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威胁,它们组成苏联后这种威胁更大了,但是苏联继承的本来就很弱沙俄工业更在一战和内战中被破坏的一塌糊涂,因此为了有足够的力量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苏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尽可能强大的国防实力,而国防实力的支柱就是重工业、国防工业。

企业间接税为什么要计入GDP?

一、近年来税收收入状况

1994年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一直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未扣除出口退税,下同)出现了规模迅速扩大,收入高位增长的好势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税收收入分别达到20466亿元、25723亿元、30867亿元和37636亿元。税收增收额2003年超过3000亿元,2004年和2005年连续超过5000亿元,2006年超过6000亿元。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49449亿元,比上年增收11813亿元,增长31.4%;共办理出口退税5273亿元,比上年增加988亿元,增长23.1%.连年来,税收收入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高的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全国税务系统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保证了收入增长。广大纳税人为国家税收收入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税收收入增长变化的特点

在税收收入总量和增量逐年增加的同时,税收收入质量也不断提高,表现在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宏观税负水平不断提升、税收弹性系数日趋合理。从近几年税收收入增长变化情况看,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从税制结构上看,收入格局明显改善。2000年,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70.4%,直接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9.2%。到2006年,间接税收入的比重降为66.1%,下降了4.3个百分点,而直接税的比重却升至25.3%,上升了6.1个百分点。2007年,两大税系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1.8%和26%,分别比2000年降、升了8.6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虽然间接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还比较大,但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却提升很快,彰显了双主体税制格局的变化趋势,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有利于更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分配的整体功能作用。

2.从税收收入分配体制上看,中央级税收收入和地方级税收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中央级税收收入占较大比重。2006年,中央级税收收入完成24015亿元,比2005年增长21.8%,增收4302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3.8%;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13621亿元,比2005年增长22.1%,增收2469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6.2%。2007年,仍基本上保持这一分配格局,其中,中央级税收收入完成31662亿元,比2006年增长31.8%,增收7647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4%;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17787亿元,比2006年增长30.6%,增收4166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6%。可以说,中央级税收收入的高幅增长及所占比重的提高,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地方级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也壮大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障。

3.从区域结构上看,东、中、西部税收收入全面增长。2006年,东部地区税收收入完成26568亿元,比2005年增长21.7%,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70.6%;中部地区税收收入完成5850亿元,比2005年增长21.5%,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5.5%;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完成5218亿元,比2005年增长23.8%,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3.9%。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分别完成35491亿元、7284亿元、6674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33.6%、24.5%、27.9%,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1.8%、14.7%、13.5%。从数字上看,虽然东部地区税收收入仍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较大比重,仍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但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只要保持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必将实现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从所有制结构上看,非国有、集体企业税收贡献比重逐年提高。2000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公司及股份合作企业、涉外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税收贡献额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1.5%、8.6%、22.2%、16.8%、9.9%,到2007年,上述各种经济成分企业的税收贡献额分别为9512亿元、805亿元、18675亿元、9906亿元、10551亿元,比重变化分别为19.2%、1.6%、37.8%、20%、21.4%。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税收贡献额占比的下降、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税收贡献额占比的提高,从税收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显示了股份制企业等非国有制经济的强大生命力。可以预见,股份制经济将成为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5.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显现,使税收收入的产业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2006年,全国工业增值税增长20.7%,商业增值税增长19.6%,工商业增值税增长均快于工商业增加值增长。2007年,工业增值税比2006年增长20.9%,商业增值税比2006年增长21.7%,二者的增幅也高于工、商业增加值的增幅,特别是商业增值税的大幅度提高,反映了第三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从行业结构上看,冶金、有色金属、成品油、电力、建材、化工六大高耗能行业税收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上半年其增值税和所得税收入分别增长32.4%和53.7%,而下半年增幅降为22.3%和36.9%,均回落10个百分点以上,表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初见成效。

三、税收收入高于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税收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是多年以来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至于近几年来税收收入增长为何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计算方法不同的影响。税收是按照现价征收的,税收增长率是按现价计算的;而统计局核算公布的GDP增长率是按照不变价核算的。2007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3至5个百分点左右。初步测算,全年现价GDP增长率会高于不变价GDP增长率5个百分点左右。这样,二者的增幅的差距将同步缩小。GDP的核算通常是按照生产法(产出减中间投入)计算的;而税收是根据不同的税种所对应的计税依据和税率分别计算征收的,二者计算方法的不同是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现行税制规定,增值税以工商业增加值作为计税依据;消费税、营业税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或销售数量作为计税依据;所得税以企业利润作为计税依据;证券交易印花税以股票成交金额作为计税依据;财产税以纳税人拥有的财产数量(包括以往年度的财产)作为计税依据;进口税收以一般贸易进口值作为计税依据。除增值税计税依据与工商业增加值对应外,其他各项计税依据均不对应,且其增幅都大大高于GDP 11.6%增幅;由于大部分税收的计税依据是销售收入或销售数量而不是增加值,那么,拿税收与GDP直接对比,其可比性就很差。如股票税收拉动今年整个税收增长近6个百分点,但股票业的增加值对全部GDP的影响显然没有税收这么大。

其次,税收结构和GDP结构之间有差异。GDP由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组成。以2006年为例,2006年三次产业的现价增长率分别为7.1%、17.2%和13.3%.全国税收收入是由十几个税种组成的,不同税种有不同税源,分析税收增长以及高于GDP增长的原因,必须作税收结构分析。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很少,税收主要来源于工商业增加值、第三产业的营业收入、进出口及企业利润,而这些指标的增长都大大高于GDP增幅,由此带动增值税等相关税种收入增长也高于GDP增长。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增长20.3%,其中原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大幅上涨,现价增加值增长更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进出口贸易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等。相应增幅在35%以上,企业所得税增长28.5%,营业税增长21.2%,进口环节税收增长17.7%,这些都是主体税种,带动了全部税收收入增长21.9%,税收增长与其相关的经济税源增长基本上相协调,但与GDP增长相比就高了许多。

第三,外贸进口对GDP和税收的影响不同。GDP核算的是进出口净额,外贸进口在GDP核算中是减项,进口越多对GDP的贡献越少;但体现在税收上是加项,进口越多进口税收增加就越多。2007年一般贸易进口增长27.4%,进口税收增长23.9%.经测算,2007年外贸进出口拉动全国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而进口税收拉动全国税收增长3.1个百分点。

第四,累进税率制度对税收具有加速增长作用。随着计税依据的增长,适用税率随之提高,税收收入也就呈跳跃式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有关税收相对于其计税依据的更快增长。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如2006年王某月工资2100元,扣除规定费用后的计税收入为500元,适用税率为5%,应纳个人所得税25元;2007年工资收入为2200元,计税收入为600元,税法规定,其中500元收入按5%税率计税,另100元收入则按10%税率计税,应纳税额共为35元。两年对比,计税收入增长了20%,而应纳税额则增长了40%,税收增长远远高于计税收入增长。随着工薪收入的增加,二者的差距会更大。现行税制中,实行累进税率制度的税种还有: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和承包承租所得实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等。2007年,我国企业效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适用税率随之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税收的更快增长。

第五,加强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过去,由于征管手段和征管水平比较落后,造成了一些税收流失。近年来,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税收征管手段有了明显改善,征管力度不断加大,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税收流失相应减少。2007年,全国税务机关查补税款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6.3%,这也是税收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重要原因。

第六,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近年来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税收政策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有增有减,如:2007年8月15日起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由20%下调至5%,减少税收100亿元;5月30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上调到3‰,增加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1130亿元,等等。2007年新的税收政策出台净增加税收收入约1200亿元,拉动整体税收增长近3.5个百分点,这也是税收增长高于GDP增长的一个原因。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联系电话

13516651502

二维码
线